《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保險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連接各行各業、關系國計民生,是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保障、助力共同富裕的有力手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保險業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并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
服務新質生產力
從承保端看,保險業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健全涵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保險產品體系。
“生物藥械科技保險能夠減輕藥械研發企業因研發不確定性帶來的經濟壓力,也極大地保障了企業研發活動的穩定性。”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IHM創新中心)負責人表示。前不久,中國太保產險廣東分公司聯合IHM創新中心,試點落地廣州市首單生物藥械科技保險。
生物藥械科技保險為醫療器械企業提供了產品研發全生命周期的風險保障,保障內容涵蓋研發費用損失、關鍵設備故障或損失、知識產權糾紛、醫療器械質量安全問題、臨床試驗責任,以及核心科研人員的死亡、傷殘或重大疾病等風險,最高保額可達1億元。首單生物藥械科技保險的聯合參保企業就是IHM創新中心孵化的醫療器械企業。該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獲得了從項目啟動到成果轉化的全生命周期風險保障,相當于為藥械科研創業者吃了“定心丸”。
從投資端看,保險資金正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以及創業投資等支持力度。“保險資金久期長,具有跨周期屬性。壯大保險資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資本’、熨平經濟周期波動、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李云澤表示。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國壽資產投資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存量規模2034億元。”中國人壽資產公司副總裁劉凡表示,保險資金可通過股權投資或非標債權對科創產業園及各類科技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在初步應用化及產業孵化階段,開展股權投資;而進入相對成熟的產業化階段后,保險資金則可通過股權投資,以及投資股票和公募基金為代表的二級市場,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支持。
重點產業引導與市場化發展之間存在壁壘,如何才能打通?劉凡說:“政府規劃引導產業發展,實現重點領域‘從零到一’的孵化培育;保險資金等社會化資本在產業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時予以接力,分享財務回報,幫助政府‘騰籠換鳥’,提升財政資金運用效率。”
保障民生補短板
《決定》強調,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并提出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為推動老有所養,保險業打造豐富多元的適老化產品體系,提升老年群體風險保障水平。
在南京江北新區安平護理院,護理員正在為93歲的余爺爺進行日常護理。余爺爺患有帕金森和阿爾茨海默病,屬于重度失能人員。去年5月,經中國人壽壽險江蘇分公司評估,老人順利住進了護理院并得到專業護理,身體情況逐漸好轉。余爺爺的兒子算了一筆賬:原來在家請保姆24小時護理,每月費用6800元;而按照南京地區長護險待遇標準,入住機構自費部分為5000元,照護負擔和經濟負擔都減輕了。更重要的是,專業的護理服務大大提升了失能人員的生活質量。
目前,49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結合本地經濟情況,加快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國家醫保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累計超過235萬人享受長護險待遇,累計基金支出超720億元,提供服務的定點護理機構約8000家,護理人員接近30萬人。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長期護理保險處處長雷雯表示,下一步,將研究與失能等級評估標準相適應的護理需求認定標準,依據失能等級和評估需求認定的結果,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計劃清單,以確保服務和費用更加精準。
為助力病有所醫,保險業在經辦大病保險的同時,努力發展“惠民保”、商業健康險,助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多地“惠民保”持續在保障人群、保障范圍、便捷理賠等方面迭代升級,著力緩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充分體現了普惠型商業健康險保障民生作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江蘇醫惠保1號”已累計賠付18.41億元,賠付人數超17萬人,人均賠付1.04萬元。
為加大新市民群體保障力度,保險業聚焦建筑工人、快遞騎手、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網店經營者等新市民群體和靈活就業人員,開展相應的新就業形態責任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業務。例如人保財險開發司機專屬收入損失保險,如網約車司機因意外事故、住院醫療等導致無法出車,可獲得每日定額的收入損失保障,保障司機基本生活水平。
筑牢災害防護網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各類災害易發多發。從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到建筑施工、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安全事故,保險業通過分散風險、及時理賠、推動預防,能夠有效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提高全社會整體抗風險能力。“從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災害事故的損失補償中,40%左右由保險業承擔,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0%左右。”李云澤表示,保險業在完善國家應急保障體系方面,完全有潛力、有能力發揮更大作用。
當前正值主汛期,保險業全力做好暴雨洪澇等災害保險服務工作。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1日12時,湖南、浙江、安徽等地保險機構累計接到報案9.5萬件,估損(報損)金額32.1億元,已賠付和預賠付金額超11億元。各相關保險機構已向受災現場累計投入人力超4.6萬人次,派出查勘救援車輛超3萬輛次。
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巨災保障需求,今年3月,金融監管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擴大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保障范圍 進一步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的通知》,將巨災保險保障責任由原有單一地震,擴展增加臺風、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同時翻番提升居民住宅基本保險金額。今年年初,河北省為全省城鄉居民投保綜合巨災保險,標志著全國首單全災種、廣覆蓋、長周期的綜合巨災保險落地河北。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巨災保險滲透率有望進一步增加,這將有助于保險業在自然災害事件中,繼續發揮‘經濟壓艙石’的作用以提升社會韌性。”慕尼黑再保險大中華區財產險業務核??偙O劉春林認為,巨災保險更好保障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以及人身傷亡和住宅修繕等費用,凸顯了巨災保險在災后經濟復蘇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由于費率不足、難以避免逆選擇、潛在損失巨大,數據孤島現象及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不完善,保險業也面臨挑戰。但從長期來看,這也意味著行業在自然災害保險保障方面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在應對自然災害之外,保險業還強化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的損失補償和事故預防功能,通過市場化機制解決社會問題,助力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如在住房安全方面,中國人壽前置化風險減量服務,在建筑設計和建設期間就介入風險減量服務,聘請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對施工全過程進行質量監控。
“風險減量服務是財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對于提高社會抗風險能力、降低社會風險成本具有積極作用。”中國人壽財險公司財產保險部總經理鄒紅表示,公司計劃在2023年至2025年3年間,開展覆蓋企業財產保險、工程保險19個重點行業領域的系列能力提升項目,通過開展專項技能培訓、編制風險查勘指引、組建階梯型專業隊伍、篩選優質外部專家資源,提升風險減量服務能力。
(責編: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