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量迷你基金拉響清盤警報,其中包括一些業績表現突出的基金產品。
7月份以來,有超40只基金發布提示性公告,提示產品總規模長期連續低于5000萬元,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情形,涉及主動權益及被動指數產品。
被動指數產品是近期發布清盤預警最多的基金類型。寬基方面,跟蹤中證100指數、中證2000指數的基金均有2只及以上產品發布清盤預警。行業主題方面,有電信、消費、集成電路、機器人、建筑材料等多個類型產品亦發布清盤預警。
與往年相比,今年發布清盤預警的產品除了有冷門指數產品、業績長期表現不佳的主動權益基金外,還包括一些績優基金、今年剛剛成立的次新基金等。
一些被拉響清盤警報的產品中,也包括一些業績表現突出的基金產品,例如,有跟蹤中證全指電力公用事業指數、滬深300價值指數的ETF今年取得了19.67%、14.15%的正收益,但因為規模長期低于5000萬元,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
不少去年曾備受追捧的小微盤寬基指數產品,在今年業績急劇下滑的環境下,受關注程度大打折扣,甚至接近清盤。多家基金公司發布提示性公告稱,旗下中證2000指數基金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
今年初新成立的基金產品中,陸續有產品規模不斷縮水,跌至5000萬元以下,如鵬揚中證國有企業紅利聯接A、嘉實中證全指集成電路ETF、南方上證科創板芯片ETF、嘉實中證機器人ETF等自6月份起開始發布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
由于權益市場表現不佳,一些業績表現不佳的主動權益基金以及一些同質化明顯的被動指數產品規模也不斷縮水,成為規模較小的迷你型基金,這也是基金頻發清盤預警的主要原因。此外,盲目發行、定位不明確的基金產品也很容易淪為迷你基金。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規模低于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數量超過1500只,其中已有超170只基金發布過可能觸發基金清盤的提示性公告。近年來,基金產品不斷豐富,產品數量不斷增長,存量基金產品數量已經超過1.2萬只。清盤的基金數量也同樣在增長,今年已有122只基金宣布清算。2021年至2023年每年均有200只以上產品宣布清算。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一些業績突出的迷你基金若僅僅是因為規模較小而被清盤實在可惜。不過,基金公司表示面臨進退兩難的抉擇,有公司已經嘗試采取措施解決迷你基金難題,但是由于當下行情較為低迷,不少績優基金不得不接受清盤的命運。
Wind數據顯示,當前有18家基金公司的迷你基金產品數量超過20只,最多的一家公司旗下擁有高達59只迷你基金產品。
證券時報記者此前采訪過多家基金公司對于迷你基金的態度,多數是極力挽救,希望通過降費、引入幫忙資金等形式來保住產品不被清盤,希望通過相關產品的持續營銷保“殼”。
不過由于當下行情相對低迷,記者注意到一些疑似幫忙資金頻繁進出的迷你基金,已經接受清盤的命運,產品處于空倉狀態,正按節奏進入清盤流程中。
有一只迷你基金的基金經理此前對記者表示,他管理的一只基金成立于2022年,成立至今實現了近13%的正收益,可惜市場一直不買賬,近期再度瀕臨清盤。
一些基金業內人士近期也對記者表達過對迷你基金產品數量大幅增加的擔憂,因為權益市場表現不佳,不少新基金發行遇冷,若想保成立就必須借助“幫忙資金”。不過,一旦基金成立后,一些“幫忙資金”就選擇退出。
Wind數據顯示,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已有12只基金從不低于2億元的發行規??s水至不足5000萬元規模,涉及產品包括紅利主題、芯片行業、指數增強等產品類型。
對于這些可能面臨清盤的迷你基金,不少基金公司表示進退兩難。不少基金成立之初,基金公司希望加大差異化布局,完善產品線,為持有人提供更多選擇,來壯大管理規模。不過,這些基金發行成功后,卻很難通過后續的持續營銷獲得資金支持,再趕上市場行情不好,很容易就面臨清盤的境地。
有基金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基金二季報的逐漸披露,迷你基金數量有望再創新高。后續,若市場持續表現低迷,迷你基金數量可能會只增不減。
(責編: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