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展24小時“在崗”的機器人、不開燈仍可高效運轉的“黑燈工廠”,到構建以5G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智能基礎設施,再到推動“傻大笨粗”的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近年來,天津市寶坻區加快發展以智能裝備產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塑造產業新優勢。
2023年,寶坻區智能裝備產業完成產值127.4億元,同比增長25.9%,智能裝備產業鏈企業數量達276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為56家。寶坻區已形成電梯、裝備、電氣三個子產業鏈,覆蓋智能電梯、固體制劑制藥設備、風電設備等多門類產品。寶坻區發展智能裝備產業有何門道?帶著問題記者到潮白河畔尋找答案。
傳統產業升級
日前,記者來到天津市寶坻區的日立電梯(天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只見機械臂迅速運轉、自動導向搬運車自由穿梭,一件件電梯層門在這里被折彎成型、質量檢測,最后自動進行裝箱發運。
日立電梯(天津)有限公司總經理易澤強說:“受益于5G通信和數字化技術,目前公司生產效率比過去提升了1.5倍。每44秒就能生產出一件轎底部件,比之前足足快2分鐘。企業的年產能達到3.6萬臺,一天就有100臺電梯下線。”
這家電梯制造工廠的智能化升級,離不開5G網絡基礎設施以及數據技術團隊的支持。天津聯通寶坻分公司項目經理馮春清說:“日立電梯相關園區一共建設了13個5G基站。在工廠內建設了基站和5G工業網關,依托于邊云平臺,協同企業建立了人工智能算法的分析模型,生產線的數據可以實時傳輸至服務器進行處理。實現缺陷自動報警,為質量溯源提供數據基礎,有效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在寶坻區,像日立電梯這樣的智能裝備企業還有不少。走進天津北玻玻璃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的力學實驗室,技術骨干孫戰鋒和同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試驗。“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為公司產品創新提供了更多新路徑。公司目前擁有鋼化玻璃生產線、夾層玻璃生產線、中空玻璃生產線等多條數字化生產線,最大塊的玻璃原片高達23米,可以在數字化、智能化加工設備操控下有條不紊地運轉。公司全自動的超大中空玻璃生產線能生產超大中空玻璃,借助數字化技術,產品性能和生產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孫戰鋒說。
“當前,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正在重塑傳統產業鏈,匯聚成從制造到智造的強勁勢能。事實證明,只有落后的產品、管理和模式,沒有落后的產業。傳統產業經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也能煥發新生機。”寶坻區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宏棟說。
目前,寶坻區智能裝備產業鏈已初步形成規模。其中,2023年101家電梯子產業鏈的相關企業實現產值30.5億元,涵蓋智能電梯、工程升降機及電梯配件等多個領域。2023年以來,寶坻區積極推進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企業總數增加至72家,九園智能電梯專用設備產業主題園區獲評第三批市級主題園區,日立電梯入選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名單和天津市首批5G全連接工廠。
新興產業蝶變
較之傳統產業,不少新興產業自誕生起就自帶數字化“基因”。寶坻順應數字化引領工業化發展趨勢,推動更多經營主體擁抱“智能”。在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大廳,智能無人值守機器人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這個“小家伙”看著個頭不高,卻有著異常負責的“態度”,通過兩個攝像頭即可實現對變電站設備外觀的多角度、全方位、無死角監測,有效降低了人力與時間成本,提高了部分高危場所的巡檢效率。
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關騰騰說:“智能無人值守機器人、智能駕駛控制系統等智能制造產品是新興產業基于數字化升級的代表作。作為一家專注于軌道交通、能源領域智能化、無人化系統研發的創新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以各類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為核心,智能化產品和智慧工廠解決方案是產品更新迭代的前進方向。智能化、數字化的種子既能在新興產業領域生根發芽,也能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開花結果。”
在翰林航宇(天津)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濤看來,新興產業的智能化發展不是盲目“追風”,必須提早準備、苦練科技“內功”。“企業借助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只是發展的一個方面,歸根結底還是自主創新,尤其在制造業領域,基礎科研成果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目前,公司已經與天津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藥大學以及現代中藥創新中心開展科研合作,在核心技術領域擁有專利50項、30項軟件著作權。公司生產的制藥高速充填機最快達到每分鐘1.5萬粒,高速壓片機最大產量達到每小時150萬片,能通過傳感器來實現囊體裝量的自動檢測,對囊體單粒微量裝量自動計數、自動稱重。”李濤說。
從自動化制藥高速充填機到智能鋼化玻璃生產線,再到各類功能性機器人……寶坻智能裝備產品正吸引市場更多目光。張宏棟介紹,2023年,寶坻區88家智能裝備子產業鏈企業完成產值55.9億元,同比增長48.2%;96家電氣子產業鏈企業2023年完成產值41億元,同比增長24%,涵蓋風電設備、電氣控制設備、電纜、電子材料等多個領域。
智慧產業探路
為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2022年以來,寶坻區出臺《寶坻區優化營商環境十二條措施》,主要包括營造政商關系新生態、制定服務體系新標準、實現數據共享新融合等60項具體內容。
張宏棟介紹,“十二條”措施錨定打造“科創之區”,推動寶坻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產業等細分領域提供更為專業化的服務。一方面,鼓勵寶坻區相關部門瞄準經營主體反映的突出問題和困難,竭力提高政務服務的精準性、可行性;另一方面,注重政策可操作性,對重點企業、重點工程等實施臺賬式管理,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倒逼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好的環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提出十周年之際,寶坻區抓住機遇融入協同發展大局,聚焦創新研發在北京、驗證轉化在寶坻的“寶坻模式”,依托北大科技園、清華紫荊創新研究院等創新載體,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同時,加強與北京中關村的聯動協作,了解科研成果供需情況,暢通與高校院所“握手”通道。
在平臺建設方面,寶坻區集全區之力打造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科創平臺,推動中關村發展集團下屬的中關村協同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從北京整建制入駐寶坻。目前,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已累計引進經營主體1275個,其中承接北京方向企業中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比近85%,逐步形成對高端創新資源具有高吸引力的京東科創走廊。
寶坻區委常委、副區長劉勇聲說:“寶坻區依托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寶坻經濟開發區等載體,大力發展動力電池產業、智能裝備產業、汽車零部件制造產業,提升產業鏈發展能級和整體競爭力,在已建成動力電池主題園區基礎上,圍繞智能裝備電梯產業和智能裝備電氣產業積極申報主題園區。”
產業基礎薄弱地區發展新興產業,干部隊伍的認識轉變是關鍵。張宏棟說:“在如何看待自身資源稟賦和條件方面,寶坻做足了功課。有人覺得寶坻距離北京太近,‘虹吸效應’明顯。我們認為,這恰恰是寶坻吸收轉化北京科技成果、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優勢。為此,寶坻聚焦京津兩地互補度高的產業領域,排定重點承接任務清單,積極服務各地明星企業落戶。”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寶坻區已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50家,雛鷹、瞪羚、科技領軍(培育)企業16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家,配套企業數量持續增加,為增強智能裝備產業鏈條夯實了基礎。
(責編: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