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落地的第一線。近年來,山東省淄博市以社區養老服務為切入點,堅持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智慧養老三位一體,沿著以弘揚孝文化啟航、以人工智能賦能、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以服務居家養老落地、以全國連鎖定位五個路徑,實現黨建引領、長者食堂、醫療保健、文體娛樂、養老設施、志愿服務、智慧居家養老七進社區,探索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三五七”模式,對中國式現代化落地社區(村居)、家庭、養老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三五七”模式的特色優勢
中國式現代化落地社區,最大的障礙是行政約束減弱以及人員流動性強、高度陌生化。“三五七”模式針對這些問題,通過結構重整和認同凝聚,使社區成為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上的守望相助、尊老護幼、知禮立德、居民自治的現代熟人社會。該模式也因此獲得了強大生命力,目前業務范圍已擴展至北京、天津等地,全國建設運營服務中心及社區食堂24個,服務十萬余人次。
一是調動了多方力量。“三五七”模式的最大優勢,在于始終堅持黨組織的領導,充分發揮鎮(街道)黨(工)委、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老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深度融合志愿者、義工隊以及企業等社會資源,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推進機制,為整合社區服務力量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二是尊重了市場規律。“三五七”模式將企業盈利點置于智慧社區建設、運維的全過程。一方面,可積極爭取各級智慧社區和智慧養老兩大類政策,可招投標全國各地智慧社區建設項目,實現以智慧社區建設反哺社區養老服務項目。另一方面,通過搭建平臺,為更多企業、產品、服務進入養老領域,提供了較好的切入點,目前已納入老年人各類信息11.9萬條,架構大數據模塊13個,鏈接各類養老服務商1.3萬余家,為破解社區服務行業營利難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三是實現了服務標準化。首先是管理層面,對全國服務站點實施統一管理、統一標志、統一策略、統一核算,制定企業標準77項、行業標準106項,解決了社區服務企業規?;瘡椭茊栴}。其次是產品層面,通過與通訊、電子等頭部企業合作,開發迭代智能化產品,可提供養老護理、家政服務、代辦代購、醫療保健等170余項標準化服務。第三是人員層面,分崗位制定培訓大綱,確保每個員工均持有健康、技能等“六證”,并定期開展服務質量星級評定,以標準化程序解決服務質量輸出不穩定問題,使社區“軟”服務有了可量化、可評價的“硬指標”。
四是借助了智慧手段。最核心的,是通過挖掘社區老年人等人群的生活、就醫需求,清洗出相應數據資源,并將其資本化。具體講,“三五七”模式依托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對人群生活習慣、服務需求進行深入分析,發現消費場景,指導線下服務商、服務站點針對性布局產品和服務,迄今已對接了血壓計、血糖儀、餐桌餐具、床具等19種智慧附件。從運作流程看,已基本貫通“前臺線上一鍵接單—中臺服務智能派單—后臺分析數據指導運營”智慧養老服務產業鏈,為實現居家即可養老、社區即可養老,打造“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是融入了文化傳承。“三五七”模式用“孝”這一中華文化的普遍認同,構建了文明和諧、積極向上的企業價值體系,進一步強化了品牌效應,既有利于增強職工認同感、提升企業凝聚力,也有利于帶動全社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大力傳承孝德行為,讓“尊老、愛老、敬老”蔚然成風。當然,從企業發展角度看,也有助于在共同的認知上,消除地域隔閡,實現各項任務加快推進。截至目前,已組建愛心助老服務隊73支、志愿者2300余人,開展服務超過30萬小時,幫助弱勢老人2000余位,收到愛心款物120余萬元。
二、“三五七”模式的規律性認識
深層次看,“三五七”模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比較好地把握了中國式現代化落地基層社區的內在規律,并結合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確處理了各方面的辯證關系。
一是正確把握政府、社區與企業的關系。重構政府、社區與企業之間協商、合作、互動、共贏的關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政府是“三五七”模式的引導者,負責把握總基調,發揮政策扶持、宣傳推廣等作用。社區是“三五七”模式的落腳點,是社會治理的微觀載體,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夢想。企業是直接參與者、投資者和運營者,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
二是正確把握投資方、技術方與運維方的關系。確保“三五七”模式良好運轉,投資、技術與運維缺一不可。投資方可以是政府、社會組織、企業或者個人,但要保證投入的穩定性。百度公司作為人工智能巨頭之一,是項目的主要技術提供方,同時,也要吸納更多的優秀信息化企業參與共建。山東孝之源公司深耕養老服務產業多年,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資源儲備和市場口碑,是項目的直接運維方。要深化三方合作機制,比如成立新的運營公司,按比例入股,推動“三五七”模式可持續推進。
三是正確把握智慧社區、智慧家庭與智慧養老的關系。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智慧養老三者是內在統一的,其中,智慧社區是平臺、智慧家庭是基礎,智慧養老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服務。一方面,通過智慧化手段,可以把社區、家庭、老人連接起來,讓老年人不出社區就能頤養天年。另一方面,通過智慧社區平臺,可以實現“AI+互聯網+N”多種功能,目前,人工智能終端“孝百通”,已經開發出“我、信、服、醫、食、購”六大板塊,拓展到社區公告、醫療保健、家政維修、母嬰護理、文體娛樂、在線課堂、社區團購等18大類177項服務,實現了行政型治理向服務型治理的轉變。
四是正確把握為全社區服務與為老年人服務的關系。在多數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愿望下,社區將成為未來“中國式養老”的重要場景,為老年人服務將成為檢驗社區服務質效的最關鍵一環。建立以社區為依托、企業微利參與的居家養老模式,可以有效減輕家庭負擔,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分擔政府日益繁重的任務,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專業、更智能、更精細的服務,讓幸福養老在“家門口”落地,這是我國構建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必然選擇。
五是正確把握社區現代化與城市現代化的關系。社區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一體相連、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是城市現代化的底層基礎,也是城市現代化的末端呈現。推動實現新時代城市治理現代化,必須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到治理全過程之中,出臺政策為社區減負增能,把更多資源下沉到社區來,充實工作力量,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夯實城市治理基層基礎。
三、對深化“三五七”模式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制度設計。一是理順體制機制。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推進機制,健全發改、民政部門牽頭,科技、住建、農業農村、衛健委等相關部門參與的工作聯動機制,細化工作任務,明確責任主體,加強督導檢查,推動工作落實。二是科學制定規劃。找準社區服務業發展的切入點和著力點,高標準、高水平編制社區服務產業專項規劃和建設方案,合理布局社區服務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基地。三是完善扶持政策。從資金、土地、管理、技術等各個層面給予政策支持,鼓勵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新形態。
(二)支持探索創新。一是尊重首創精神。鼓勵引導各地從實際情況出發,統籌規劃轄區內社區、村居養老服務、公共服務、文化服務、醫療服務等資源設施,建立標準統一、高效便捷的社區服務體系。二是積極試點創新。堅持“典型引路、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逐步推開”的工作思路,打造一批社區服務先進典型,支持條件成熟的機構規?;?、連鎖化發展,設立智慧社區服務技術研發部門,支持企業建立服務標準體系。三是強化秩序監管。完善社區服務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嚴格執行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等級評定、從業人員技能評價等國家標準,實行服務質量評價結果與相關補貼、評先、獎勵政策掛鉤。
(三)優化發展環境。一是強化人才支撐。健全社區服務人才培養培訓、職級晉升、穩崗擴容等政策措施,引導用人單位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與薪酬待遇掛鉤機制。鼓勵高校設置社區服務相關專業,建立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模式,提升行業服務、管理、運營水平。二是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引導條件成熟的敬老院、衛生院融合發展,“兩院一體”運行。支持養老機構與正規醫療衛生機構積極對接,強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常見病預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供上門巡診、家庭病床等居家醫養選擇。對養老企業設置的醫療機構,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三是弘揚敬老文化。加強宣傳引導,增強社會對養老服務工作的理解和認同。探索開展社區鄰里服務、低齡健康老年人與高齡老年人結對關愛等互助性、代際性養老服務,推行居家養老“時間銀行”做法,構建志愿互助服務激勵、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