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既是中華文明延續5000多年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基因。“自強不息”出自《易傳·象傳上》中的“乾”卦一節,原句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該句從天之道引申開來,推演提出君子立身處世之道,意思是天道運行歲歲年年、晝夜不歇、剛健有為,君子應效法天道,也要做到自強堅毅、追求進步、永不止息。此后的千百年來,無論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承平時代,還是硝煙不斷、生靈涂炭的戰亂時期,正是在昂揚向上、奮斗不止的自強不息精神驅動下,才鑄就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深厚的凝聚力、堅韌的忍耐力和巨大的創造力,才讓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的志氣、不畏艱難的勇氣、發憤圖強的骨氣、自信自立的底氣,并不斷與時俱進。
自強不息是一種踔厲奮發積極有為的進取精神。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是歷代仁人志士倍加推崇的優秀品質。先秦儒家強調積極入世,多提倡自強不息精神,其本意是要有積極奮進的人生態度??鬃佑?ldquo;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激勵人們珍惜時光、努力進取,還曾評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指出發奮好學、奮進不止是自己最為得意的品質。曾子也說“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曾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意為不與自暴自棄者浪費口舌、合作共事,其實就是提倡發奮努力。荀子在《勸學篇》中也提到,“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專一的志向、潛心的努力,就無法明辨前進方向、無法獲得顯赫功績,亦是強調銳意進取的重要性。此后,奮發進取深深刻進一代代中國人的骨子里,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匡衡“鑿壁偷光”,倪寬“帶經而鋤”,車胤孫康“囊螢映雪”,司馬光“圓木警枕”,他們以日積月累、奮發進取的非凡之努力,載入史冊,成為自強不息的典范,激勵著代代中國人。
自強不息是一種面對逆境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不為困境所滯、不為逆境所擾、不為絕境所囿,是偉人成就歷史、國家鑄就輝煌的必經之路。司馬遷曾經在《報任安書》中梳理了歷盡苦難、超越自我、成“倜儻非常之人”的古代圣賢,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既表達了司馬遷以歷史上杰出人物為榜樣,自強不息、矢志進取的堅定決心,又是對自己忍辱負重14載終成《史記》的共鳴。自古雄才多磨難,回看中華歷史,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大禹治水、臥薪嘗膽等耳熟能詳的典故,都是古人面對挫折,頂住壓力,以愈難愈進、愈險愈進的堅定決心,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膽氣魄力,為自強不息精神寫下的最好注解。
自強不息是一種源于歷史憂患意識的圖強精神。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的民族,也在磨難中形成了憂患意識這一生存智慧。《尚書》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詩經》中提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周易》全篇也貫穿著危機意識、憂患意識,以告誡后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此后憂患意識便融入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都提醒著中華民族要時刻心懷敬畏、心存戒懼??v覽歷史朝代更迭,只有于安定之中不忘危難,于興盛之際仍懷憂慮,保持著時不我待、不進則退的危機感,方能激發出備豫不虞、自強不息的進取心,推動國家強盛、民族強大。
自強不息是一種始終立足自身力量的戰略考量。老子曾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荀子曰,“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其中都蘊含著傳統文化中樸素的獨立自主精神,提醒我們要想自強,就必須反求諸己,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國家和民族而言,也需要堅持獨立自主精神,以獨立求自強、謀發展。特別是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面臨空前的危機,民族復興面臨道路選擇,此時無數有識之士倡導獨立之精神,比如梁啟超就認為,“獨立性者,孕育世界之原料也”“今日欲言獨立,當先言個人之獨立,乃能言全體之獨立;先言道德上之獨立,乃能言形勢上之獨立”。此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深刻改變了民族自強的方向和進程,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獨立思考中國的前途命運,堅持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外,把自強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最終繪就了一部獨立自主的成長史,其實也是一部自強不息的奮斗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強不息、朝氣蓬勃的青春民族。”面向未來,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邁入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新時代,各級領導干部應認識到,發展的復雜程度、艱巨程度前所未有,必須要堅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點,保持勇往直前、永不止步的精氣神,把千百年錘煉的“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轉化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澎湃動力。(韓燕麗 籍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