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切實加大自然生態保護力度。十年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圓滿完成,國家公園建設扎實推進,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和建設發展機制逐步完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景觀、自然遺產和生物多樣性逐步得到系統性保護,生態安全保障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畫卷徐徐鋪展。
一、推進體制試點和布局設立,國家公園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國家公園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審定一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多次赴國家公園考察指導,為推進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實施一系列國家公園重要文件,各地區各部門大膽創新、不斷探索,推進建立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取得了重大進展。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順利完成。2015年以來,陸續啟動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香格里拉普達措、錢江源和南山等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建立管理體制、探索運行機制、嚴格保護生態、推動社區融合發展、凝聚國家公園共識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扎實推進試點區內礦業權、小水電、永久基本農田、人工商品林分類處置,穩妥開展生態移民搬遷,探索自然資源統一確權,加強生態修復和資源管護,基本形成國家公園制度體系和管理體制,為全面建設國家公園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冰川雪山、草原濕地等高原生態系統,草原綜合植被蓋度超過60%,較2015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濕地植被蓋度穩定在66%左右,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分別達到7萬、6萬、3.6萬頭(只)。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野生東北虎、東北豹數量由試點之初的27只和42只分別增長至50只和60只,國家公園“照亮”虎豹回鄉之路,虎嘯山林、豹走青川的景象頻頻出現。
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國務院批準5個國家公園設立方案,范圍涉及青海、四川、吉林、海南、福建等10個省份,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第一批國家公園的設立,標志著國家公園這項重大制度創新落地生根,國家公園建設邁入新階段。按照國務院批復的設立方案,全力推進5個國家公園的管理機構設置、總體規劃編制、勘界立標、生態保護修復、監測監管、歷史遺留問題解決等重點工作,與相關?。▍^)建立局省聯席會議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制定工作臺賬,落實包片責任,共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重點任務,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加快構建。2018年以來,組織專家團隊充分調研論證評估、廣泛征求意見、反復修改完善,編制形成《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科學規劃了國家公園總體發展布局,明確了國家公園創建設立工作流程、主要建設任務和實施保障措施。按照方案,將推動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在全國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公園,逐步把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遺產最精華、自然景觀最獨特、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嚴格保護起來,守護好我國最美國土。目前,原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和黃河口、秦嶺、南嶺、羌塘、卡拉麥里等12個國家公園候選區正在積極開展創建工作。
二、推進功能優化和體系重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形成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建立了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但也存在重疊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創新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機制,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把具有國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行嚴格保護。林草系統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通過建立法規制度政策,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初步形成了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加強謀劃設計,逐步建立制度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完善國家公園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以及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明確了國家公園的理念內涵、基本原則和制度安排,構建了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林草系統積極推進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地法立法和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修訂,印發了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有關省先后頒布了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錢江源、南山等國家公園分別制定了管理辦法,豐富了國家公園制度體系。
開展整合優化,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針對自然保護地多頭管理、交叉重疊和碎片化孤島化等問題,2020年2月正式啟動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成立了領導小組、專家組和工作專班,建立部際聯合審查和反饋工作機制。在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地調查與評估、歷史遺留問題與矛盾沖突調處的基礎上,打破行政區劃、資源分類的限制,整合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歸并優化相鄰自然保護地,實行重組定位、統一設置、分級管理,促進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完整、物種棲息地連通、保護管理統一的目標。完成了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總結報告、矢量數據成果,通過“四上四下”修改完善,形成了《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經整合優化后,歷史遺留問題和矛盾沖突將得到有效解決,自然保護地布局更加合理,全國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7%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四川、甘肅、陜西等地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原屬于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管理的73個自然保護地,增強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內13個局域種群的連通性,促進了不同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海南在整合優化工作中,創新生態搬遷土地置換方式,以生態搬遷村莊高峰村的7600畝集體土地與海南農墾控股白沙農場的5480畝國有土地進行等價置換,資源保護和鄉村振興相得益彰。
強化規范引導,建立健全規劃標準體系。《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正式印發,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規劃編制完成,海洋自然保護地、林草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四五”及中長期規劃編制工作有序推進。發布了國家公園標識,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專家評審委員會,成立了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了自然保護地分級分類標準、國家級自然公園評審規則。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發布了國家公園設立、規劃技術、考核評價、監測及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等5項國家標準。國家林草局與中科院共建國家公園研究院,指導推動地方和高校建立了一批國家公園研究平臺,設立了海南長臂猿、藏羚羊、東北虎豹、亞洲象、穿山甲等研究中心。在自然保護地內建立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71個、國家長期科研基地10個、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基地和試點地51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覆蓋超5000平方公里,已收集近55萬個視頻,基本實現了“看得見虎豹、管得住人”。三江源、武夷山等國家公園廣泛應用大面積通信網絡覆蓋的智能化自然資源監測評估和管理系統,提高了精準監管和高效執法能力,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監測和監管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
三、推進原真性完整性保護,自然生態保護成效明顯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幾年來,在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中,林草系統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生態為民、科學利用,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致力于重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不僅有為自然騰出空間的退出,更有修復自然的積極參與。實行嚴格保護,采取分區管控、差別化保護措施,精準施策,把應該保護的地方都保護起來,做到應保盡保。同時,建立多方合作機制,提高了保護自然生態的積極性、協同性和實效性。
突出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及重點物種保護。各國家公園及試點區、創建區統籌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和珍稀瀕危物種搶救性保護。通過開展重要棲息地恢復、受損地廢棄地修復、建設生態廊道、加強保護管理設施建設,園區內自然生態系統和重點物種得到較好保護。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持續推進中俄跨境保護合作,暢通虎豹跨境遷徙通道,實現了野生東北虎、東北豹從跨境游走覓食到境內定居繁殖擴散的轉變,野生東北虎幼崽存活率從試點前的33%提升到50%以上。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打通生態廊道,解決了自然保護地破碎化孤島化和人為割裂問題,人工促進修復受損天然林,雨林生態系統逐步恢復,近兩年新增3只海南長臂猿,其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僅存2群7只增加到目前的5群36只。
不斷探索國家公園保護與發展模式。將園區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對接,積極支持發展替代產業,推動了原住居民生產生活轉型,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和獲得感明顯增強。設立生態管護員崗位,選聘4.94萬原住居民參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三江源國家公園17211戶牧民實現“一戶一崗”全覆蓋,戶均每年獲得工資性收入2.16萬元。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啟動實施黃牛集中養殖、黑木耳提質增效、示范村屯建設、替代生計培訓等一批民生項目,實行發放政府性補償資金和引入商業保險“雙保險”,開通快速理賠通道,實現全域野生動物致害補償100%賠付。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扶持發展食用菌、茶葉等替代產業。武夷山國家公園鼓勵引導茶農開展生態茶園改造,建設混交茶園4050畝,促進茶農持續穩定增收。
積極開展自然保護地執法及專項檢查整治。各地不斷探索國家公園內自然資源統一執法形式,加大資源管護力度。青海省在公安機構改革基礎上,成立了國家公園警察總隊,統一履行國家公園范圍內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綜合執法職責。福建省增設“國家公園監管”執法類別,授權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行政執法主體資格。海南省發布省政府令,授權省森林公安局及所屬機構履行42項國家公園行政執法職能。設立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法庭及武夷山國家公園法庭,創新生態司法方法,保駕護航國家公園。同時,各地積極創新自然保護地監管模式和平臺,及時發現、認真整改并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問題。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監測范圍擴大到所有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相關部門聯合開展“綠盾”“綠劍”等專項行動,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銷號辦結2015年以來“綠劍”行動重點督辦問題,完成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項檢查問題的整改。對內蒙古圖牧吉、安徽揚子鱷、新疆卡拉麥里山等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持續開展核查和督促整改。
四、推進宣傳教育和合作交流,國家公園理念和自然保護成就廣泛傳播
我國國家公園建設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理念,在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的同時,加強自然教育,推進共建共享,形成了獨特的國家公園文化,國家公園成為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陣地。組織開展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知識科普、政策解讀和宣傳活動,推出系列報道、紀錄片、短視頻、公益廣告、畫冊,國家公園理念和共識逐漸深入人心。央視推出《秘境之眼》欄目,播放自然保護區自動攝像機抓拍的野生動物自然生活場景,累計播出1100余期,84.8億人次觀看,實現了人與野生動物“不被打擾的相逢”。成立國家公園研究院、國家公園生態學校,建立自然教育和科普展示平臺,強化國家公園科研、教育和游憩等功能,促進了國家公園理論研究、研討交流和自然教育宣傳。
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自然保護國際論壇、首屆國家公園論壇,籌辦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和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形成《深圳共識》《西寧共識》《福州宣言》,向世界講述中國自然保護的最新實踐,提供生態治理的中國方案。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與俄羅斯豹地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與加拿大賈斯珀國家公園和麋鹿島國家公園建立結對合作關系。積極申報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2018年以來我國新增2項世界自然遺產、6處世界地質公園,總數分別達到14個和41個,均居世界第一,3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人與生物圈網絡。
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一項偉大事業,也是一項全新工作,任重而道遠。進入新發展階段,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強化措施,不斷提高建設管理水平,切實保護好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努力打造生態文明新標桿和美麗中國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