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近日發布風險警示稱,近期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各義務機構應高度關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防范此類風險。
隨著資本大舉進入,球鞋市場逐漸從小眾市場淪為投機者的樂土。網民認為,“炒鞋”投機風險不可小覷,有關部門的風險提示向越刮越盛的“炒鞋”之風亮出“黃牌”,既有利于防范金融市場新風險,也給包括“炒鞋客”敲響警鐘。
有網民指出,“炒鞋”幾乎照搬了資本市場的交易模式,向證券化發展的態勢日趨明顯。買賣雙方自行判斷球鞋的價值以及未來可能的溢價,力求在高拋低吸中尋求收益,而交易平臺則從中賺取9%左右的手續費,資本和平臺都瞄準了球鞋潮流市場背后隱藏的巨大商業前景和利潤空間。隨著杠桿資金的流入和交易量的攀升,“炒鞋”的金融風險不斷加大。
網民“李勤余”表示,“炒鞋”炒的并不是鞋,而是一種變了形的“期貨”,本質上是一種投機行為。球鞋終究只是批量化的產物,不管再怎么饑餓營銷,也不可能為它創造出真正意義上的價值稀缺性。資本總在“熱炒”中借機牟取暴利,從“蒜你狠”到“豆你玩”,再到瘋狂過后“接盤俠”的欲哭無淚,不過旦夕之間。
網民“許諾”表示,許多潮牌球鞋行情的炒作價格,事實上偏離了價值屬性,又因杠桿資金入場,積累了巨大的風險。炒鞋行情若不加以監管,將來或有更多的機構以電商創業、互聯網創業的名義開辦球鞋轉售平臺,但實際上提供類證券的交易。
網民“胡爾義”認為,本次央行上海分行發布警示,對“炒鞋”背后潛在的金融風險做到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有利于防止炒鞋亂象蔓延。有網民建議,面對扭曲的參與者心態和行為,不能小覷,正如風險警示一樣,更多監管部門不妨適時介入。